承办单位
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上海工创中心
协办单位
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、上海医药行业协会、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、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、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
本次竞赛以“匠星生智,赋能发展”为主题,旨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医药研发制造深度融合,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,催生新业态、新模式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 竞赛设置AI+新药研发与制造、AI+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两条主赛道,在综合考虑参赛项目的前瞻性、引领性、延展性等前提下,对两条赛道分别设置ITBT、RWS、数字疗法、医学影像辅助诊断、导航系统及相关硬件等多个子赛道,由投资专家、技术专家、推荐机构根据不同权重,评选出AI赋能医药研发制造领域里具有技术突破、产业引领、市场潜力巨大等特性的生物医药企事业单位相关团队和个人。
由赛事工作组邀请派各条赛道专家线上点评参赛人员的路演项目,采用分组评审、打分的方式为每条主赛道遴选出8-10名左右的参赛选手共同进入决赛。 决赛当天参赛选手通过现场搭建模型、演示文稿或视频等方式进行汇报,经专家评审、打分,评出相关奖项,两条主赛道各评选出一等奖、二等奖、三等奖等奖项,并最终确定推荐4名(两条主赛道前两名)参加“智慧工匠”终评的参赛人选。
主题一:AI+新药研发与制造赛道
AI+新药研发与制造,是采用人工智能手段,如大数据、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等技术,应用于药物设计、化学合成、药物再利用、多重药理学、药物筛选、真实世界研究(RWS)等药物研发的各阶段环节,大大提升研发效率,降低研发成本。
主题二:AI+创新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赛道
AI+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,是基于“医疗器械数据”,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如大数据、机器学习、知识图谱、自然语言处理、人机交互、计算机视觉、生物特征识别、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其医疗用途,成为第二类、第三类人工智能独立软件或含有人工智能软件组件的医疗器械(包括体外诊断医疗器械)。如智能辅助诊断、智能辅助治疗、智能监护与生命支持产品、手术机器人及导航系统、智能康复理疗产品、智能中医诊疗产品、数字疗法等。
(一)初审
参赛在指定系统进行填报并递交相关资料,由专家根据评分标准在线对其资格、推荐程序和《申报表》的完整性、合规性进行初审,遴选出超过名符合条件的参赛项目进入入围名单,晋级初赛。
(二)初赛
由赛事工作组邀请派各条赛道专家线上点评参赛人员的路演项目,采用分组评审、打分的方式为每条主赛道遴选出8-10名左右的参赛选手共同进入决赛。
(三)决赛
决赛当天参赛选手通过现场搭建模型、演示文稿或视频等方式进行汇报,经专家评审、打分,评出相关奖项,并最终确定推荐4名(两条主赛道前两名)参加“智慧工匠”终评的参赛人选。

  1.参赛方提供的算法、产品具有技术先进性、经济性、实用性,可充分推动药品、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制造,解决实际问题、满足行业需求。

  2.初赛阶段,评委将根据初赛评审标准筛选出16-20支(两条主赛道各筛选8-10支)符合要求的队伍进入决赛,初赛成绩将参与最后总成绩的计算。

  3.决赛阶段,评委根据决赛评审标准针对各参赛队伍答辩情况进行打分,决赛成绩将参与最后总成绩的计算。

  4.总成绩计算采用综合评分法,初赛评分权重为20%,决赛评分权重为80%。赛事将根据各支参赛队伍的总成绩评定奖项。

  5.投资类、产业类、管理类专家评分指标

评分指标体系

1、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财务状况(15)

2、项目团队实力(15)

3、项目技术或产品的创新性(15)

4、项目商业模式或产业化可行性(15)

5、项目市场定位、需求和竞争优势(15)

6、科技创新活动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合理性,并提供有效资金使用证明或自筹资金证明(15)

7、项目和企业的发展目标的可行性(10)

  6.技术类、监管类专家评分指标

评分指标体系

一级指标

二级指标

企业或团队基础评价(20)

1、企业或团队经营管理能力(10)

2、企业或团队产业化基础条件(10)

项目技术评价(45)

1、技术开发团队实力(15)

2、技术方案实现可行性(15)

3、技术创新性(10)

4、硬技术创新程度(5)

项目产品市场评价(20)

1、市场定位合理性(10)

2、同类产品中市场竞争优势(10)

项目可行性评价(15)

1、项目技术指标实现可行性(10)

2、项目总体发展目标实现可行性(5)

【评选规则咨询】

咨询电话:田老师 138 1861 8167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张老师 139 0172 5500